本篇文章1408字,读完约4分钟

本社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消息称,袁隆平的去世原因是多器官衰竭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一、十一。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宣传,发明了“三系法”籼稻,成功研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建立了超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 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和快速发展的奠基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特点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反复进行科学研究

选择农业新闻国

“为了不被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变强。 ’袁隆平从小就注意到了这些事情。 那是因为他总是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有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想参军报效国家。 结果,他结下了对祖国的热情,结下了丰硕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单产。 因为这个高产对我来说是永恒的主题。 ”袁隆平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亲眼看到倒在路边的馥甄,他感到痛心。 于是,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为了顺应国家“科学快速发展计划”,以前在学校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几年来,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杂交组合有其特点,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为此,他自掏腰包两次,前往北京访问育种学家鲍文奎。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雄性不育性》,这篇论文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0年,海南发现的花粉培育了野生稻,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给这个宝贝取名“野败”。 1973年,在第二届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合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稻型杂交水稻三系组合成功,水稻杂交特征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杂交水稻的成果从1976年开始在全国广泛宣传,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大幅提高。 20多年来,他带队开展了超级杂交水稻攻关,分别在2000、2004、年、年实现了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大面积模型的目标。 最近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1号,一年两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达619.06公斤,年产量1530.76公斤,周年亩产稻谷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快速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为了实现这个大愿望,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进入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地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当地良种多2吨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奖”等20多个国内国际大奖。

来源:每日经济信息综合总公司、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题:“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地址:http://www.china-eflower.com/zhxw/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