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0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记者王一鸣

昨天( 8月25日) 15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微博平台举办“年第十六届媒体通气会暨首届网络软件新闻发布会”,《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通过官方渠道

当天,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发言人(以下发言人)就记者提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光大证券“816事件”中采取了哪些监管措施、为什么在交易异常后没有采取临时停业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发言人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光大证券“816事件”中表示,不是弄错价格的交易而是弄错数量的交易,很难在短时间内评价是否是弄错数量的交易。 另外,目前对异常交易只能进行事后处理,不能比较有效地预防。

“上交所叹“8·16”事情两难:错量交易发现难 异常成交预防难”

三个理由是没有临时停业/

昨天,发言人在网上软文发布会开始时,概括介绍了光大证券此次自营交易的异常情况和交易期间采取的措施。

对比媒体记者8月16日当天发现交易异常后,交易所为何没有采取临时停业措施的提问,发言人表示,这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第一,现有法律依据不充分。 上海证券交易所暂时停业的最重要对比是,由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系统入侵等原因导致交易无法正常开始、无法连续交易、交易无法正常结束等情况。 光大证券的异常交易很难归为这种情况。

第二,市场必要性不突出。 由于“816事件”的交易期短,市场传言多,需要查清原因,临时停业的事由和必要性一时难以评估,且当天是指期货合约的分割日,如临时停业对期货市场影响较大。

第三,借鉴了国外市场在类似情况下很少启用临时停业措施的通行做法。 发言人表示,2005年12月8日的东京交易所瑞穗事件、年5月18日的美国纳斯达克脸书事件、年8月1日的美国纽卡斯尔骑士资本事件、年8月20日的高盛事件等,相关交易所都没有临时关闭市。

未通知公告在“乌龙指”盘中难以决定/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此次事件发生后,交易所没有采取主动发布提示性公告的方式处理,但8月20日高盛失误事件发生后,中微子发出警告公告,外界据此质疑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解决方法。

新闻发言人表示,“8·16”事件的异常特征预警消息是累计涨幅,但其一份申报无论价格和数量都在《交易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被系统接受,瞬间成交。 而且,其大量购买订单并未出现虚假申报的拆迁情况。

发言表示,由于订单价格错误,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评估。 这是因为,对于错误价格型的“乌龙指”交易,相关交易所一般会及时发布提示公告。 但是,由于订单数量错误的异常交易,交易所很难在短期内评价是否是实际的交易欲望和“乌龙指”的操作。 这是因为,对于光证券这种错误量型的“乌龙指”交易,相关交易所不会做特别公告。

“上交所叹“8·16”事情两难:错量交易发现难 异常成交预防难”

新闻发言人表示,由于事情突然发生,各种传言层出不穷,在当天14时19分光大证券正式公告前,交易所掌握的消息并不全面,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以交易所的名义向盘中透露和定性公告。

此外,发言人表示,根据国外经验,大部分交易所并未对证券交易实行前端控制,只是严格要求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日承担交易责任,违者事后追究责任。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证券企业仍有可能发生超出资金实力和相关监管要求的交易行为。 上海证券交易所有预警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异常交易,但归根到底只是成交后,进入事后处理的环节,不能比较有效地预防。 这家上海证券交易所将研究完全相关的风险前端防控。

“上交所叹“8·16”事情两难:错量交易发现难 异常成交预防难”

据说有必要好好研究股票“t+0”交易/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提出了交易所对如光大证券“816”等明显异常申报行为为何未设立预警机制的问题。

发言人对此表示,所有证券公司的自营和经纪业务订单都通过交易单元、报价机“混合”在交易所主机的前端管理层面,目前按订单区分自营或经纪业务

发言人表示,光大“8·16”事件的发生,让交易所深深感受到市场各方对交易所提出的更新要求。 下一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认真研究和论证前端预警机制的可行性,结合国内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中心的市场优势,把握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的平衡,利用不断进步的技术,市场的快速发展向交易所提出。

另外,发言人表示,从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体现市场公正性的角度出发,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论证股票“t+0”交易制度。

发言人表示,截至8月23日(上周五),光证券相关账户无减持行为。

标题:“上交所叹“8·16”事情两难:错量交易发现难 异常成交预防难”

地址:http://www.china-eflower.com/zhxw/14463.html